发表日期:来源:www.LyLbkj.com人气:129
#历史开讲#
在十八世纪晚期,美国领土迅速扩张,美国成为了东西拥有太平洋和大西洋两条海岸线的“两洋国家”。
但是内战结束以后,美国的主要精力在于巩固这个国家,将内战所造成的国内社会撕裂以及一些社会问题重新得以纠正,因而也就停止了继续扩张的步伐。这种停止促使一些新的国内危机开始凸显。
在一些人看来,这归咎于边疆运动结束以后,美国人开始乐于现状而失去了开拓精神,从整个社会上来说,其男性的气质开始消退。在这群人之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和他的“边疆理论”。
特纳认为边疆的扩展将促成这个社会制度的“持久的永生”,如果边疆关闭,将有可能带来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边疆的消失将有可能意味着美国将会为之失去能让这个国家保持活力和阳刚之气的重要元素。
他认为,向边疆的扩张是社会不平等的良方,对新边疆的追寻就能够鼓励美国人施展他们的欲望和竞争力,能够带给美国人强大的、稳固的民族团结意识,即使这种对边疆的追逐不可避免地引起战争也在所不惜,因为长久的和平会让让美国软弱,而无法赢得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平等,向边疆的扩张能够让普通人获得更多的机会,能创造出更公平的收入和财产分配,也就能给下层的民众提供在经济阶梯中上升的机会。边疆扩张的结束,使得“早期只运营农业、原料和半制成品出口的和制成品进口的商业,渐渐地开始经营农产品和原料的进口以及制成品进口的商业,这样就为西欧情况相同的经济扩张扎下了根基。”
在美国早期的西进过程中,边疆的确给了很多人机会,一些农场劳动力成为了农场主,穷苦农民的财产也增加了。“1850年时,大部分农民在全国平均财产线下,而到1860年上升到了全国平均财产线以上,每年的增长率超过了20%。特纳猜测边疆产生了平等和机会。显然,它只产生了机会。”
然而特纳未曾料到的是,这种机会只是暂时性的,财富的聚集效应,必然会加大这种不平等。尽管如此,就当是一些美国人看来,寻找新边疆地的确是继绝国内不平等的一剂良药。同样是在1893年,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在美国芝加哥城召开。在这次博览会上,美国充分展示了其工业创新成果。
就博览会举办地一芝加哥来说,能成功地举办这次博览会,一个原本依靠捕猎的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也充分展示出了美国从一个乡村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
这场博览会带给美国人了新的信心,强调美国人能给世界带来自由发展主义,美国人相信美国独特的成长历程所积累下的经验,诸如新教伦理、自由经济、资本集中、大众教育等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可被复制到世界任何一处。
社会的巨大变化,大大增强了很多美国人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不安全感。不仅如此,甚至对美国经济崛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移民也开始被一些美国人视作对美国传统的一个威胁,他们认为移民最终将融入到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中,他们甚至将其比作为罗马时期的蛮族入侵。
“在过去十年里,我们遭受了一支军队的和平入侵,这支军队的人数规模,相当于当年横扫南欧和占领罗马的哥特人、汪达尔人的四倍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时间里,有大约一千五百万外来人口在美国定居。”
国内经济的发展,国民之中不安全感也随之而来,在这两种因素的驱使作用下,美国国内社会洋溢着“走出去”的气氛,一群人渴望着利用对外扩张这一政策,来治疗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出现的顽疾。美国国内的“天定命运”认为美国是神选之国,利用把美国的价值观推广到其他地方。
在19世纪末期,列强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争夺殖民地而开始竞争,美国国内的扩张主义者积极要求自己的国家也尽快参与到对世界的瓜分中来,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具有新英格兰背景的上流社会精英,他们希望让资本主义不是制造社会分裂、危机市民社会秩序、阻止内战以来政治妥协的代名词,
并且他们认为对外扩张能把建国之父曾经夺耀的价值观重新带入美国,消除掉美国社会内部在南北战争之后的分裂,消除种族和政党派别之间就国内问题上的分歧,让整个国家团结一致。
扩张主义者之中,最重要的四个代表人物就是西奧多·罗斯福、亨利·卡伯特·洛奇.艾伯特贝弗里奇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他们都是共和党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竭力鼓吹对外扩张将会给美国带来的好处。
“罗斯福,行动之人:洛奇,影响之人:贝弗里奇,宣传之人:亚当斯,思想之人:马汉,战略之人,他们都相信美国怀揣使命,得神之助,必遂天运,美国的使命就是将昂格鲁-萨克逊的文明传播世界,拯救蛮族与奴隶于愚钝和贫困之中。
为此,即使战争,也是为强化美国的独立性,即使需要成为帝国,也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统治。在广大的知识界,更是认为需要指引美国在新世界里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他们也沾沾自喜于承担起哲学王的角色。
在学界、教会之外,军队也处在这个扩张主义者群体之中,早在1880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就开始教授地缘政治和战略学,即将到1890年时,海军军官已经接受了海权论的想,不再认为有限的防御,而是实现更大的战略以推动国家的利益。”
在扩张主义者的影响下,希望美国抛弃华盛顿以来的孤立思想也开始显现出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美国希望改变长久以来所奉行的“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已经赢得了.....它不再虚弱无力,也不再缺少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因而“这个国家有必要认识到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自己在世界列强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它应该接受属于它的优越地位,既享受好处,也承担这种地位带来的责任。..这个国家的使命(如果它有的话,我确信它有)不仅仅是做出榜样,还应该行动。”
在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政府内部和民众中出现吞并古巴的呼声,他们认为美国已经具备了与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上最强大工业国并驾齐驱的能力,因此美国也应该同这些国家一样,走上对外进行扩张的道路。
1898年2月,“缅因号”的沉没,大量的示威游行和许多宗教领袖签名的请愿书都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绪,他们向政府吁求去惩罚西班牙,甚至公开要求政府从西班牙夺取菲律宾。
4月初,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呈递给法国外交部的报告中总结当时美国社会说,“一种好斗的狂热牢牢地控制着这个国家。吧而美国历任领导人中,自从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门罗宣言》,包括前任总统托马
斯·杰弗逊、詹姆斯.布坎南、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丹尼尔·韦伯斯特、威廉·西华德都曾表达过相似的愿望,希望美国能够吞并古巴。
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特殊的‘道义之邦’,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完美无缺’,是世界国家效仿的榜样。因此,美国不是依赖军事上的强大来完成对世界的‘征服’,而是靠着‘楷模’的力量或文化上的优势来实现对整个世界的‘拯救’。
美国正是在传播‘自由与共和’的旗号下,逐步地完成了北美大陆上的有形疆土扩张,然后靠着文化上的优势来构筑为中心的‘帝国’大厦。”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这种情绪在海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呼应。
夏威夷等地的土著居民因为长时间依附于美国的经济而得到快速地发展,他们也给本国的政府开始施加压力,希望自己能够同美国有更亲密的关系,也愿意本国被美国所吞并。
就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对美国的对外扩张也不会构成太大的阻碍。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英美关系在委内瑞拉问题上再次濒临战争的边缘。
美英关系的缓和让美国的国际环境大大得到改善,而针对于英国来说,面对着日趋紧张的欧洲局势,英国在随后的美西战争中,也积极鼓励美国扩大在亚洲的权益,以减轻自身面对亚洲日益激烈的竞争。
下一篇:男教师猥亵学生被调离任教再犯
Copyright 2019-2023www.LyLbkj.com 版权所有| XML网站地图 | 辽ICP备19017583号 | TAGS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